关灯
收起左侧

【经验交流】考研战线有多长,关键还是看自己

0
回复
957
查看
[复制链接]

1481

主题

1481

帖子

5821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821
发表于 2021-9-17 16: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idakaoyan 于 2021-9-17 16:09 编辑

考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作为2022考研的学子们,考研的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那么针对考研的复习过程,复习时间应该控制多长?考研战线是长点好还是短点好?是很多考研党都会比较纠结的问题。

很多学长学姐都会告诉大家,考研战线拉的太长不好,容易疲惫,容易没有冲劲,而且在后期复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忘掉之前复习过的内容,六月之前,只需要复习数学就好了;还有些学长学姐说考研一定要提前准备,越早越好。正是因为这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让刚刚加入考研战役的考研er不知所措,不知道究竟该相信那种说法。
有的同学三月份就买了书和配套课程,开始学习,计划6月完成基础阶段的复习;有的同学现在还在咨询择校择专业,没有进入复习。很多同学都困惑,考研战线长点好还是短点好?五月份才开始复习专业课,是不是有点晚了?
其实,考研战线的长短因人而异,因目标院校而异。


01先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考研

有的同学考研并不是因为真的想进一步发展自己,而是自己他人觉得他需要考研。这一种情况往往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到了二十四五岁研究生毕业了,东西可能学会了,但整个人迷惘了。别人教给他什么,他都能做好,但是不开心。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大家需要沉静一段时间,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愿意进一步深造,选择的专业是否适合自己。
相反,如果你真的喜欢某一领域,且有深造的必要,那么才真的应该思考,“何时开始准备考研比较好”。


02何时开始准备考研比较好

这个问题没有直接的答案。
我们不妨按照大一到大四的时间顺序,捋一下每个阶段大概要做什么事情。捋清楚了,自然就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准备更适合自己。
不论年级,只要下定决心考研,就要尽早了解成功考上研的人都该做些什么。不管你是大一还是大二,一旦确定要考研,无论在国内读,还是在国外读,都要先弄清楚自己的能力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但是别着急,不要一弄清楚就像苦行僧一样过日子,完全没必要如此。
大一大二这两年,仍要尝试各类事物,丰富自己的生活,毕竟大学就那么长,可能是你余生最自由的日子(不夸张)。这两年有备考的意识就够了,平时从小事做起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需花大块时间。
到了大三上下,这时就得认真全力投入了。平均地说,大三上就开始准备考研,算比较早了;大三下再开始,又觉得有点晚。但时间早晚全看个人,不可一概而论。
大二大三之间的暑期,掌握基本的阅读、翻译、写作等方法。大三上学期按照这些方法自行复习即可。到了大三寒假,可以考虑推掉身边的各种杂事了,集中精力备考。一般而言,大三寒假到六月份,是打基础的阶段;暑期到九月份是强化期;余下两个多月便是冲刺期。当然,这只是为了方便称谓而人为划分的阶段。
当然前面介绍的只是一种大多数人的备考轨迹,但是每个人都有是适合自己的复习方式,你之前听说的那些传说只是别人的故事,就像有位网友说的“别人的故事,是参考答案,不是标准答案”。如果你是跨考生,入学以前的备考阶段常常要付出比本专业专生更多的精力,把别人两年做的事情压缩到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
惠园教育小编在这里提醒大家:每个人的复习习惯不同,所以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03这几类同学需要早点开始复习专业课

1、零基础,跨专业考生
专业课基础薄弱的同学,一定要早点开始复习专业课,在六月底强化前打好基础。
千万不要听信学长学姐们六月才开始复习的“经验”,说这种话的学长学姐,要么本科阶段就是经济类专业的学霸,要么学习能力很强,要么在后期复习的时候付出了大于其他考生的精力。这种“经验”只适用于个别考生。
本科阶段没怎么学习的同学,和跨专业考研的同学,一定要早点开始复习,打好复习基础。

2、报考名校的考生
报考名校的同学,一定要早早地开始复习起来。因为,名校的复习任务是很重的,题目难度也很大,如果不早点开始,后期复习压力可能会很大。
看过之前文章的现在应该已经了解,专业课复习的几本经典教材,试题难度较低的学校,指定的一般都是初级的教材,例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这些同学基本只需要复习这两本书就可以了,强化阶段就可以开始练习题目甚至研究真题了。
报考名校的同学,可能还需要复习两本中级的教材,个别学校,还会考到中级偏高级的《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拓展》,而这本书,一般是在看完中级教材之后开始复习的。
所以,报考名校的同学一定要早点开始复习,不然,后期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复习透每本指定教材,最终拉慢整体复习进度。

3、理解、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同样一本书,别的同学看一遍就记住了重点知识,你看两遍还不理解书里讲了什么;同样一道题,别的同学很快就做出了答案,你需要查半天书才能想出答案。那么,你就只能早点开始复习了。
考研的题目和知识点都是比较常规,有重点,有规律的,如果大家的理解能力比较差,完全可以提早开始准备,多记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多练习题目,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很多学校专业课的考研真题,都是往年考过的题目,或者经典教材的课后原题,大家只需要把这些重点题无遗漏地练习一遍,掌握做题方法,那考研真题是难不住你的。
当然,这三类同学现在开始复习也不算太晚,利用好时间,依然可以成功上岸。比如可以选择书本与课程结合学习,会节省很多的时间。


04对考研长战线的误解

1、花这么长时间准备考研还不如去实习、发论文、参加比赛.......
考研长战线并不意味着在这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考研,相反,我们可以保持每天查看相关书籍习惯的同时,还可以参加其他课余活动(不管是实习、答辩、还是追剧……),两者并不冲突。
忙的时候也可以一天只看一页,相对轻松的时候就可以安静去自习室看一章,最主要的是保持每天学习的习惯和状态。
所以大家应该明白较早准备并不代表放弃了其他生活。

2、考研的内容有限,没必要花费那么多时间?
(1)考研长战线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选择与调换
我们的生活永远都是线性向前,没有办法知道以后的事情为现在提供反馈,战线长所以会有时间去调整自己的计划能够去调整自己的进度。
大二/大三开始准备考研的话,时间会变得相当充裕,所以可以认真地去寻找经验贴,找学校的招生简章以及专业介绍,购买入门书目。
在了解完这些以后,就算改变了一些院校专业想法,也可以及时更改;早作准备,因为充足的时间让我们有了折腾的资本,即使浅尝辄止,也可以及时止损。
(2)考研长战线让我们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进入备考状态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平凡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及早悦纳了自己的特质,并保持“既然走得慢,就走得早一点”的态度,对待自己在意的事情耗费更多的时间又何妨呢?
长期不专注但是持久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把备考当做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
如果小伙伴们也觉得自己的资质没有达到那种超级厉害的水平,可以考虑尝试一下这种生活状态,反之请自动忽略~

3、准备得早,忘记得多
关于容易忘记这一点小编不反对,但是你忘了长战线的一个优点:时间多啊!一遍容易忘记,那就多看几遍!
学习就像是拿树枝在石头上划出印记,即使第一遍印记很浅,你坚持划下去,一定会在你心中有比他人深刻的刻痕。这样的方法虽然浅而已懂,但是很多人都不喜欢尝试,相反更愿意相信那些仅花三四个月就能突击的神话。
小编认为这种突击的方法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更容易出现忘记得多的问题,下面会详细分析如何应对长线过程中的遗忘问题。

4、准备得太久,考前反而没有冲劲
小编相信很多准备考研的人都一样,不论是三个月冲刺还是三年备考,都会出现考前没有冲劲的情况。所以这一点跟准备时间的长短并没有多大关联,而是对于自身掌握知识没有把握以及紧张情绪作用下的必然心态。


05如何应对长线过程中的遗忘、没有冲劲问题

针对考研战线太长会没有冲劲、疲惫、遗忘知识的问题,该怎么应对呢?
如果真的是一门心思扑在考研上,那没有冲劲的问题是不会存在的,有同学跟我们说,只要一想到自己的目标院校,一想到以后能去那里读书,就斗志满满,想用所有的精力去学习。
至于疲惫的问题,复习到后期,大多数同学都会觉得很累,觉得心态要爆炸,这其实和考研战线长不长关系不大,大家只要注重休息和锻炼,注重调节饮食和作息,很快就能克服这个问题。
至于遗忘复习内容,那更是没有必要担心,大家只有一遍一遍地复习,才能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指望看一遍书就学懂整本书是很不现实的,指望前期看过的书不复习总结回顾,也是不现实的。
当然,战线太长也是没有必要的,比如有的同学从大二,甚至大一开始,就立志考研,着手复习,其实是一个很不科学的做法。
能决定考研结果的,从来都不是战线是否太长,本质应该是,行动+足够长的备考时间里,心智是否始终坚定。大学不像高中,上高中就是为了学习知识,备战高考,而大学生活很丰富多彩,值得学习、了解的东西很多。
大家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考研梦、名校梦,限制了自己的发展,高效学习才是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公司服务热线:

15302378296

公司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141号尚德大厦A座2115室(离暨南大学西门480米)

运营中心: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141号尚德大厦A座2115室(离暨南大学西门480米)

邮编:510630 Email:jnukaoyan@foxmail.com

Copyright   ©2015-2016  暨大考研论坛技术支持:考研粤     ( 粤ICP备202212525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