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文学院创办于 1929年,是我校成立最早的学院之一,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中外关系所和哲学研究所等五个系级教学科研单位。自建院以来,文学院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国学基础,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坚持“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培养和造就了一代代人文英才,成为暨南大学办学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学院。 (装修后的第一文科楼) 1、百年名师 在文学院8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名家荟萃,人才济济。1949年以前的各个时期,文学院在随学校二十年辗转迁徙中,先后有陈钟凡、郑振铎等十三位全国著名学者担任院长,相继有夏丏尊、许德珩、周谷城、何炳松、梁实秋、沈从文、李健吾、钱钟书、洪深、曹聚仁、沈端先(夏衍)等一大批名彦学者在文学院各系亲执教鞭,授业解惑。1958年重建以来,有朱杰勤、金应熙、陈乐素、陈序经、萧殷、黄轶球、何家槐、郭安仁(丽尼)、秦牧等著名专家学者任教。鸿彦硕学,流光溢彩,有云蒸霞蔚之盛。
2、本科教学工作 文学院现设有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历史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是广东省名牌专业和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995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中文系被确立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2002年,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
目前,文学院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外国文学史》);4门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概论》、《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8门校级精品课程(《世界近代史》、《基础写作》、《大学语文》、《中国近代史》、《中国思想史》、《海外华文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学经典》)。张世君教授主讲的“《红楼梦》的空间艺术”和宋剑华教授主讲的“红色经典的真实与传奇”获教育部2012年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2018年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邵敬敏教授《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饶芃子教授、杨匡汉教授《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近年来,文学院围绕“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和“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坚持以中文、历史人文学科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为办学基础,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深入思考和探讨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目标,积极推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
3、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文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文艺学)和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在国内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特别是文艺学、汉语方言学、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港澳研究等学科在国内和港澳台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文学院是暨南大学最早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学院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有宋史、文艺学、世界文学、现代汉语、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中外关系史)等专业获得硕士点。目前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和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海外华人文学、高级秘书与行政助理学、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世界史、专门史);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和1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4、师资队伍建设 文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更好适应教学和科研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建成了一支适应学科发展和教学需要、有良好学术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以高学历和高职称为主体、整体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提高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学院在职教工131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10人,有博士学位89人,硕士学位15人;有博士生导师39人,硕士生导师36人;正高职称51人(教授42人、研究员8人、一级作家1人),副高职称39人(副教授31人、副研究员8人),中级职称17人(讲师16人、助理研究员1人),初级职称助教3人。
学院教学科研人员中,有2人担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职务,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各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国家社科基金会议评审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4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珠江青年学者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省级培养对象4人。有2人被评为国务院侨办优秀教师,有2人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有1 人被评为“当代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有2 人被评为暨南大学师德标兵,有8人被评为暨南大学“十佳授课教师”。
|